經絡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
經絡的粗淺定義是:關于人類身體狀況的愉悅部分的外在表現。
人體經絡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于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絡”,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于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鹅`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于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于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黃道日歷的經絡:安機器、織布、收蠶、安紡車、機器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并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絡是什么,存在于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于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干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并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
東漢的“方書之祖”,有著“救命活神仙”之稱的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經絡學說。他認為人所生的病是通過一條叫“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樣的通路從體外向體內傳輸的,根據疾病所屬的經絡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比如最初的風寒感冒病在太陽經,要用麻黃湯來治。他的《傷寒論》也是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在這個環境污染,充斥著抗生素、添加劑的時代,天然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經絡養生、經絡治病法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很多中醫大家對人體經絡的護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雖然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生24小時都帶在身邊,身體不舒服了醫生也不能馬上就為你手到病除,況且這個時代,還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醫院,一套檢查下來,幾百塊錢沒了,再開點藥,又進去幾百。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運用經絡、穴位來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這樣也就等于有了個隨身攜帶的“保健醫生”,既方便又省時省錢。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制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并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饵S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饵S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饵S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里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饵S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于《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
生理功能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
1、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系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應于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臨床應用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于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
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系。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2、協助疾病診斷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癥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
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于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藥”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用羌活;屬少陽經的用柴胡。
系統組成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干,“內藏于府藏(臟腑),外絡于支節”(【靈樞·海論】)。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干前的任脈、軀干后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里關系
一.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于頭面,足三陽經起于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于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于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于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于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后。
軀干部:十二經脈在軀干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
部位 | 內 側 | 外 側 | |
手 | 前 | 太陰肺經 | 陽明大腸經 |
中 | 厥陰心包經 | 少陽三焦經 | |
后 | 少陰心經 | 太陽小腸經 | |
足 | 前 | 太陰脾經 | 陽明胃經 |
中 | 厥陰肝經 | 少陽膽經 | |
后 | 少陰腎經 | 太陽膀胱經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后,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手之陰陽也。”
互為表里的兩經,分別循行于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于相為表里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里相合關系。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不僅由于相互表里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于相互絡屬于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里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里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作用
聯系臟腑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于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
運行氣血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
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孫脈,留而不去,人舍于絡脈,留而不去,人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于臟腑:外部, 分布于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說的“脈行之逆順”,后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系,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里”。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后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后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
十二經別
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后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里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系。
足太陽與足少陰
(一合):
1、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后散布于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2、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并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足少陽與足厥陰
(二合):
3、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于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4、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并行。
足陽明與足太陰
(三合):
5、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里面,歸屬于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系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6、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并行,向上結于咽,貫通舌中。
手太陽與手少陰
(四合):
7、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窩,行向心臟,聯系小腸。
8、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后,進入胸腔,歸屬于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手少陽與手厥陰
(五合):
9、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10、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手陽明與手太陰
(六合):
11、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于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于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于手陽明本經。
12、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于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布于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于手陽明的經別。
十五絡脈
⑴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于腕關節上方,在腕后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魚際部。
⑵ 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后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⑶ 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⑷ 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后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⑸ 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后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后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⑹ 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后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⑺ 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⑻ 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后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⑼ 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淺出于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系心包,絡心系。
⑽ 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繞行于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⑾ 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⑿ 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于腹部。
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⒂ 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于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于胸脅部。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并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于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足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于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系,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系了縱行軀干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系陰經與陽經,分別主管一身之表里;陰、陽蹺脈主持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
1.督脈:督,有總督的意思。督脈行于背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行于腰背正中,經項部,進入腦內,屬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并有地脈絡腎、貫心。
主要病證: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等。
2.任脈:任,即擔任。任脈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號。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鼻,沿腹部正中線上行,通過胸部,頸部,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分行至兩目下。
主要病證: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3.沖脈: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并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內;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一支下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至大趾間。
主要病證: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及氣逆上沖等。
4.帶脈: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于帶”的說法。
[循行部位] 起于季脅,斜向下行至帶脈穴,繞身一周。
5.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生理功能是: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同時還有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作用。
[循行部位] 蹺脈左右成對。陰陽蹺脈均起于足眼。
主要病證:陰蹺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陰蹺為病,肢體內側肌肉馳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癲狂、不眠、目內眥赤痛。
6.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系的意思。陰維脈維系三陰經,陽維脈維系三陽經。
[循行部位] 陰維起于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劂陽肝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
主要病證:陰維脈發生病變時,?;夹赝?、心痛、胃痛等證。
十二經筋
具體分布如下
1、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2、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結于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后邊結于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于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于鼻旁。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3、足陽陰經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結于足背;斜向外上蓋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結于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于耳前。
4、足太陽經筋:起于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于內踝;直行者,絡于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上向腹部,結于臍,沿腹內,結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著于脊椎。
5、足少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于足大趾上邊向上結于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聯絡各經筋。
7、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邊,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后面,進入并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于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于額角。
8、手太陽經筋:起于和無名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結于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系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于額角。
9、手少陽經筋:起于食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10、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結于魚際后,行于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于肩髃前方,上面結于缺盆,下面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11、手少陽經筋:起于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脅的前后;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
12、手少陽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銳骨(豆骨),向上結于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臍部。
介紹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干,絡脈是分支。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
在治療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經絡新解:經絡本身是一種意識規律活動的產物,它的的活動以氣和意識做為物質,活動的路徑即為經絡。
內氣:重在體內規律活動的一種意識。并且合以下三要素
內氣的三要素:
A, 有明確的布《布置,調控》氣位置
B, 有由動靜演生的方向性
C, 在身體部位之間的左右交叉性,并有一交叉點
舉例說明:
1, 意識在手指,則布氣位置在手指
2, 意由手至腳,則方向性為向腳
3, 意由左手至右腳,右手向左腳,則,二氣之間會相互交叉,并有一焦點。
一次調控內氣的完整調控過程:
如,意由左手行至右腳,同時意由右手行至左腳。
則:行氣位置在手,足。方向向腳,交叉點在二盆骨正中點。
經絡,穴。
內氣的流動必然有一定的路徑,這種路徑就是經絡。二氣相交之處,即為穴位。
經絡與穴先天即存在。但隨內氣的廢止而無法感知和判斷,猶如不存。故經絡與穴位隨內氣的建立和疏通而自知存在,隨內氣的消散而自不知存在。
經絡的及相關元素的作用
內氣的作用過程依次是氣—血---肌肉---筋---骨。
內氣的活動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動。
血液的活動會引起肌肉,筋,骨的相應變化。
即血的活動引發肌肉的活動,肌肉的活動引發筋的活動,筋的活動引發骨的活動。
整個過程的始端為意識,終端為骨。
如:導內氣由手至腳,持續。
則:隨著腳部內氣的積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脹,筋骨移位,趨利于氣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
經絡,穴位的作用
經絡是內氣的通道,本身無特定的作用,隨內氣的變化作用發生變化。
穴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閥門,隔離不同部分之間的氣血,保證內氣的流向不發生變化。
如引內氣由手入腳,腳部會積累內氣,血液,同時血壓升高,而手部則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穴的控制,此時腳部的氣血會自動流向手部,進而失去對氣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后,氣血則不會發生逆流。
但是當持續到一定的時間以后,腳部會因為內壓太大而氣,感覺疲勞,氣血無法導入,此時,一次導氣結束。
總體而言,穴的作用就是保證氣血的流向,并且持續一段時間。
經絡與時辰
膽經子時
(23:00-1:00)
此時膽經最旺攝生學認為:"肝之余氣,瀉于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決定于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因而可知膽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閑切除患者的膽,是不負責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腦筋清楚,精神和面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猶如海水變濃曬成鹽此中一部門人還會是以而"膽怯"
膽經這時要上床困覺,利于骨髓造血。
肝經丑時
(1:00-3:00)
此時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廢舊的血液裁減,新穎的血液孕育發生,這類代謝都是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攝生學認為:"人臥則血歸與肝"。若丑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丑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
肺經寅時
(3:00-5:00)
此時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于丑時推陳出新,將新穎血液提供給肺,經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臉色紅潤,精神抖擻。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大腸經卯時
(5:00-7:00)
此時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穎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步入興奮狀況,完成對食品中水分與營養的吸收,排出渣滓。這時起床,大腸蠕動旺盛,適合吃早餐。
胃經辰時
(7:00-9:00)
此時胃經最旺,人在7:00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干,重則豁嘴或生瘡。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吃早餐,每一天這時敲胃經最佳,開始工作人體的發電系統。
脾經巳時
(9:00-11:00)
此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現為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嘴唇紅潤。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心經午時
(11:00-13:00)
此時心經最旺,"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表"。心氣鞭策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中午能睡片刻,對于養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擻 。心經此時保養表情舒服,適當休息或午睡。
小腸經未時
(13:00-15:00)
此時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未時是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故午餐應在下午1時前吃。
膀胱經申時
(15:00-17:00)
此時膀胱經最旺,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輪回水液并將駢枝部分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輪回,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證。膀胱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適當多喝水。
腎經酉時
(17:00-19:00)
此時腎經最旺,"腎藏于生殖之精,腎為天賦和五臟六腑之精之根"。人體經過申時泄火排毒,腎在酉時步入儲藏精華的階段。腎經適合休息 。
心包經戌時
(19:00-21:00)
此時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包經戌時行旺,可斷根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無缺狀況。心包經旺時宜隨便走走,這時心腦顱神經器官系統最活躍,心臟欠好的人最好這時候敲心包經,成效最佳。
三焦經亥時
(21:00-23:00)
此時三焦經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備主持諸氣,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深度睡眠,百脈可休息生息,對身板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獨特之處,即亥時困覺。
肝炎患者體表經絡有壓痛點嗎?
中醫整體觀念的基本內容指出入是—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互相關連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界也是息息相通的統一體。人體各部分聯系的通道就是經絡。陰精陽氣周流全身,因此表里、上下、內外、氣血之間是互相密切聯系的。所以中醫理論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端貑?陰陽離合論》也指出:“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即指出陰陽之氣往來運行不息,周流全身,氣行于里,形見于表,相互溝通,而成統一整體。
肝炎患者既然病在于里,必然要形見于外,除因具體患者出現不同的癥狀外,尚有一些體表經絡壓痛點如有人發現肝炎患者背部第六胸椎處,其范上至“神道”穴, 下至“靈臺”穴,左右各抵第六胸椎之側緣,其反應點以第六胸椎棘突處最為明顯,有明顯壓痛。命名“陽摳”穴,通過對“陽樞”穴壓診陽性率的對比發現:急性黃疸型肝炎為88.7%,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為93.4%,遷肝88.9%,慢活肝71.1%。而肝硬度,繼發性肝郁血,膽道疾患,細菌仕肝膿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均極不顯著,說明該穴壓痛對肝炎具有特異性。隨著病情的好轉,“陽樞”穴的壓痛也相應減弱或消失。由于“陽樞”穴位在督脈循行部位,督脈與肝脈會合于巔頂。因此,督脈可能反應出肝脈的病變。
另有一些學者用經絡測定儀在十二經原穴進行測定,其結果以肝、脾、三焦經原穴的測定值最高。有人則對肝炎患者和健康人分別測定耳部肝區經絡,以肝區指數增高為明顯,各地還有報道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旁開三寸的“胃倉”穴、“陽陵泉”穴下二寸的“膽囊”穴,中都”穴有壓痛者。